首页 > 最新动态 > 民营经济的所有制困局
最新动态
民营经济的所有制困局
2025-04-013
图片
2025年3月28日,郑州黄河迎宾馆内,一场河南民营企业的盛会——河南省民营企业新春发展年会在此启幕。这是继3月21日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后,河南再次凝聚民企力量,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500余名企业家、政府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民营经济新使命、新动能与新图景。
本次大会,河南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李恒在致辞中介绍了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5%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进出口总值、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
这本是一组耀眼的数据,代表着民营经济的地位。但受司马南之流的大V长期肆意“唱衰民营经济、攻击民营企业家”带来的余毒影响,民间关于民营经济的看法仍有分歧。尤其是长期受“司马南”等极端思想影响的人们,甚至仍然认为民营经济是二等市场主体,主张国进民退。
这表面上看,是思想观点的冲突,实际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轨迹,本质上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副产品。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智慧,创造了允许民营经济在体制夹缝中野蛮生长的特殊环境。这种放权式改革的策略选择,使得民营经济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原罪”:它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臣,又是可能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潜在威胁。司马南之流的存在,更是加剧了“原罪论”,尤其是国企、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民企,都曾被说过“薅国家羊毛,侵吞国有资产”。
这种双重属性导致民营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经济接纳"与"政治戒备"的撕裂状态。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对企业家礼遇有加,却在产业政策调整时动辄祭出"一刀切"的行政手段;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充裕时竞相追逐民营企业,在风险暴露时却集体抽贷断贷。
在法律文本中,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但在实践层面,国企的"政治正确"与民企的"原罪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双重标准渗透在土地出让、金融信贷、行政许可等各个领域,造就了全球罕见的制度性套利空间。当地方政府将80%的信贷资源注入占企业总数0.3%的国有企业,当产业政策频繁制造非市场化的投资风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便成为镜花水月。
这种扭曲不仅降低经济效率,更在深层次瓦解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想要突破这种桎梏,核心是要重新解释"社会主义"的现代内涵。
《共产党宣言》中,社会主义以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为根本任务,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为害怕的一种表述。
但是,这种理论基础是建立在19世纪工厂制度基础之上的,现在的社会,数字经济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越传统工业资本,知识工作者成为价值创造主体,原先的所有制理论基础早已不合时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确立"创新价值优先于资本形态"的新认知框架。
此外,经济治理必须直面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难题。有关部门可以一夜之间重塑整个行业生态,地方政府能够随意调整产业规划,市场主体的稳定预期就无从谈起。建立"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产权保护的宪法机制、构建独立专业的监管体系,这些才是民营经济真正的定心丸。
有一天,民营企业家不再需要研读政府会议公报来揣测政策风向,民营经济或许才能真正释放出现代化的全部能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