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霓虹灯牌本是市场经济活力的具象符号,却在三河市演变成民营企业生存困境的残酷隐喻。
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对“广告牌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的通报,揭开了行政权力任性干预市场的冰山一角。
这种以“城市美学”之名强制商户更换招牌的决策,不仅造成了商户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折射出民营企业在某些地方治理体系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势地位。
当地方政府可以随意定义商铺招牌的审美标准,甚至对红蓝黑等基础色系下达禁令时,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异化的行政权力不断挤压。
这场“颜色革命”暴露出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回事。三河市有关部门在缺乏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将《河北省城市广告牌匾整治提升行动方案》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异化为“颜色管制”,要求商户更换招牌必须使用米黄、浅灰等“高级色系”。
某餐饮门店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其按照三河市有关部门要求制作的高一米二、长三米五,镶嵌四个字的新招牌花费近2000元,相当于近半个月房租,门面较大的商户,重新制作招牌则需要一万多元。这对于利润率不足5%的餐饮行业无异于重大负担,甚至可能直接导致闭店经营不下去。
更荒诞的是,行政指令与商业规律形成尖锐对立——红色招牌在快餐行业具有刺激食欲的营销价值,蓝色招牌在科技企业体现专业形象,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商业智慧在官僚审美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三河事件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体制梗阻。某些地方政府仍将管理等同于限制,把规范异化为创收。当广告招牌的色调都需要行政审批时,折射出的是市场准入门槛的隐性增高;当商户自主经营权让位于官员个人审美偏好时,暴露的是权力对市场规律的粗暴践踏。
这种治理逻辑的错位,直接导致民营企业陷入政策陷阱:既要应对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又要提防行政干预的暗礁险滩。很多商户熬过了三年疫情,却倒在了招牌颜色上,这究竟是谁之过?
破解民营经济生存困局,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刀刃向内的制度性变革。廊坊市第一时间将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是担当的体现,也具有警示意义,但更需要建立防止权力任性的长效机制,厘清行政权力与市场行为的边界,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原则嵌入城市治理毛细血管。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神经末梢。那些被强制拆除的红色灯箱,熄灭的不仅是城市夜色的流光溢彩,更是民营企业家心中的希望之光。
期待三河之变能成为转折点,让每块霓虹招牌都能自由绽放,让每位民营经济从业者都敢对未来报以热烈期待——这或许才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