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渠水长流,精神永续——河南省民营企业党建专题培训班后记
最新动态
渠水长流,精神永续——河南省民营企业党建专题培训班后记
2025-05-027
图片
当晨曦掠过太行山脊,红旗渠的粼粼波光中倒映着六十年前十万建设者抡锤打钎的身影;当数字工厂的机械臂在中原大地划出优美弧线,新时代劳动者的智慧正重构着独属于河南的经济版图。
这个五一,我们沿着红旗渠精神的脉络,聆听跨越时空的劳动者交响。
一场由场由河南省民营企业协会、河南省红旗渠工业发展创新研究会联合组织的研学活动,让近百位企业家在1500公里的"水长城"上,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具实践特质的基因片段。
红旗渠纪念馆陈列柜里那一柄柄布满凹痕的钢钎和铁锤,至今仍在诉说着1960年的春天——3.7万林县儿女腰系麻绳悬荡于绝壁,一锤一锤凿出总长1500公里的"水长城";"每天口粮不足半斤,却要完成人均2.5立方米的凿岩量"正是这种"宁肯苦干、绝不苦熬"的倔强,让林县人民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创造出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的人间奇迹。
站在红旗渠分水闸前眺望,清澈渠水与看不见的数据在山间并行奔涌。从十万建设者用血肉之躯凿出的"生命渠",到百万创客用智慧汗水编织的"云上渠",劳动精神始终是中原崛起的源头活水。
重走青年洞,仿佛仍能触摸到当年建设者"崖当房、石当床"的温度,那些深嵌在石英岩中的凿痕,恰似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精神图腾。
今天历史的车轮驶入智能时代,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全新光。在利源集团的5G智能中心,我们看到工人师傅用电脑操控着园区的各项设备,也许他的祖父正是当年红旗渠"青年突击队"的爆破手。
从抡锤打钎到编程智造,从肩挑背扛到云端协同,两代劳动者的工具包发生着革命性变迁,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新一代河南劳动者正在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动能。
劳动价值的坐标系在时代更迭中不断扩容。六十年前,劳动的价值凝结在每立方米渠道的垒砌中;今天,河南的劳动者在高标准智慧农田、在现代化无菌实验室,在人机协同的智慧车间,在覆盖全网的直播间、在万里太空中的空间站,既传承着父辈吃苦耐劳的坚韧,又展现出创造性劳动的锋芒,用数字时代的"铁锹"开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渠系。
当我们河南的民营企业家姚忠良、付玉堂、刘兴旭、和奔流等等被评选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时,我们清晰看到:那些在绝壁上开凿希望的身影,正化作新时代攀登科技高峰的脊梁;那些浸润着汗水的夯土,已垒砌成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坚实基座。
渠水长流,精神永续。从"战太行"到"出太行",从"富太行"到"美太行",变奏的是劳动乐章的音符,不变的是奋斗史诗的旋律,我们深信: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伟大时代,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梦想,每一次创新都在续写传奇。
红旗渠的浪花永远向前,正如劳动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因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