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在郑州,看见产业经济的新浪潮
最新动态
在郑州,看见产业经济的新浪潮
2024-07-084

提起郑州,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自商朝古都伊始绵延3600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源地?还是因纵贯东西南北中的交通而得名“火车拉来的城市”?亦或是因为“只有河南”等网红景点被频频打卡的新型文旅之城?

以上种种,都代表着郑州的不同面貌,但与此同时,无论在省内亦或全国,郑州还是产业升级与新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

2023年,郑州市实现GDP达13617.8亿,不仅在全省十八地市中排名第一、占全省GDP总量的23%,对全省912.26亿GDP增量的贡献率更是高达97%。

郑州的经济指标不仅在省内遥遥领先,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2024年一季度,郑州GDP达到3537.94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力压长沙、仅次于武汉,高居第二名。

作为河南省内经济一马当先的城市,郑州在政策加持、先进企业聚集、外来人口涌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正在不断探索“新旧”产业迭代升级的郑州模式。

因此,在持续向上生长的经济总体指标之下,郑州的产业经济及新经济业态正持续迸发活力。2023年,郑州市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6%,相关指标均超过全省水平。

问题来了,郑州何以成为如今“经济活力井喷”的郑州?

大鹏  撰文

1

潮涌

郑州之所以实现GDP的“逆势”突破和产业的长足发展,首先得益于政策、交通和人口等多方面共同促成的良好经济“土壤”。

在政策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郑州保持城市规划扩张与经济活力、产业动能的双向布局,于2016年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相继推进郑汴一体化、郑许一体化、打造郑州都市圈等发展战略。

据悉,今年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还出台郑州都市圈一揽子规划,全面推进“圈内城市”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协同共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支撑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新格局。

郑州正在稳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2023年,全国超过13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共有十座,郑州是唯一的地级市,人口增量位居北方城市第一名,并且以年轻人居多。

对比省内,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郑州市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4.7岁,是全省十八地市中人口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15-5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达到68.1%,同样位居全省第一。

年轻人更愿意来、更愿意驻足的城市,才有可能不断迸发生机和活力。

另外,郑州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发展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这极大方便了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经济交流与经济活动,特别是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次数达到2483次,同比增长60%,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国际货运网络,增强了国内外的经济合作。

造楼先造地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曲线能不断上扬,也是建立在城市各方面对企业友好、让产业有活力的基础上,就像承载溪流的沟渠修筑好了,活水才会流入、潮水才会涌来。

当下,省内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水”,很大部分正在涌向郑州。

据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省内重点发展的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其中不少产业都与郑州高度相关。

比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聚焦高端屏、智能端、专用芯、传感器和新算力,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提档加速;还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郑州、航空港区、开封等地为中心发展整车。

在郑州大力发展重点产业的经济蓝图中,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产业带正在向城市聚集,让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数据显示,目前郑州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058家,占全省16589家的24.5%;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9家,占全省4098家的27.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家,占全省394家的2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95家,超百亿工业企业18家,创新企业集群效应显著。

郑州经济活力的潮涌,离不开更多优秀的企业、省内重要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追随潮涌的方向。

2

点线面体

前阿里执行副总裁曾鸣曾在《智能商业二十讲》一书中,以阿里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模型:点——线——面——体。

其中,“点”是每一位服务参与者,也是相互协同的业务板块,串联起来一条完整清晰的业务“线”,大量的业务线汇聚形成平台,即企业的“面”;每一“面”又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有机融合,形成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体”。

实际上,“点线面体”不仅适用于企业制定战略,作为一种通用型的商业思维,对城市的产业发展同样有借鉴意义。

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先有企业入驻、落地形成产业的“点”,再有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上协同互补的诸多企业串联成“线”,代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线”聚集成“面”,最终扩张、融合成为一座城市重点产业的“生态体”。

聚沙成塔、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郑州的产业发展也走出了“点线面体”的道路。

郑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是典型案例。2010年,郑州引进富士康后,因其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聚集效应,郑州先后引入多家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富士康后,郑州先后聚集了超聚变等60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智能终端、计算终端、智能传感等新兴产业链条。

不仅是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郑州将现代食品产业列为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也在探索现代食品产业“点线面体”的发展思路。

郑州的食品产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知名食品企业三全和思念还曾上演过在同一条路上开店“打擂台”的景象,由此拉开郑州发展食品产业的序幕。如今,郑州又生长出一批面向新消费、发展新工艺、探索新领域的现代食品企业。

比如,从思念独立出来的千味央厨、登陆港股上市的锅圈食汇,都已经成为预制菜领域的代表企业;在全球拥有超过2万家门店的蜜雪冰城,更是新茶饮消费中的绝对龙头企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郑州规上食品工业企业超过140家,产业整体规模近1000亿元。

与此同时,郑州正积极推进三全食品航空港工业园项目,按照产业链图谱,着眼补链延链强链需要,力争建设及培育千亿级、百亿级的食品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强化郑州现代食品产业的集群效应。

郑州发展食品产业的逻辑,正是其从原有的产业优势、基建优势和城市定位优势中寻找机遇;而面向高新科技产业,郑州市也沿着“点线面体”的路径来稳步推进和发展。

以近两年受到高度关注的低空经济为例,今年5月,郑州航空港区举办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借此契机与多家优秀的低空经济代表企业签约,如千寻位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谷翼(河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等。这将丰富郑州低空经济的产业内涵。

作为唯一拥有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城市,郑州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具备了深化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良好基础。

目前,民航河南空管分局明确支持将在航空港区南部安全区域(非航道区域)设置低空经济示范区,空域高度设置在120米,将加快建设低空经济管理平台和培训示范基地,以更好地提升郑州对低空经济产业的集群效应。

万变不离其宗,一座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往往就是从代表企业陆续涌入的“点点星光”开始,有优秀企业的聚焦、有产业链不断完整成熟的布局,才会有更强的产业集群效应产生,推动城市产业经济进入正向动态循环的“点线面体”发展模式。

当然,面向技术跨越式进步的未来,郑州也紧跟时代脚步,努力做好“从旧到新”的产业迭代。

3

迭代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很长一段时间里,摩尔定律代表了信息技术迭代的速度,也成为判断高科技产业迭代节奏的重要指标。

但近年来,在区块链、元宇宙、AI大模型等高新技术极速发展迭代的背景下,关于“摩尔定律失效”的争论声不绝于耳。

当然,本文无意讨论“摩尔定律是否已经失效”,只是想呈现这一争论带来的启示:新科技快马加鞭地向前进步,产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紧跟技术方向,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抛弃。

因此,近年来郑州一方面加速推动原有优势产业的落后产能向先进产能过渡、对齐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汽车、超硬材料等;另一方面,伴随技术升级的浪潮,郑州还对元宇宙、超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进行多元布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郑州的汽车产业就实现了从国营厂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所有制经济格局的转变。1992年,郑州客车厂更名为宇通客车,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卧铺客车;1993年,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利用部分国有资产,与日本、泰国有关各方共同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郑州日产。

随后,郑州的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长,而在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汽车新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郑州也加速推进汽车产业“由旧到新”的势能转换。

在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王凯特别强调,今年要加速推进“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工厂项目”的投产工作。

据了解,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工厂项目于去年7月签署合作,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30万台套动力电池,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这将进一步完善郑州乃至河南的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

不仅是上汽,宇通、比亚迪、海马汽车等都在郑州布局了重要的整车产业链体系,他们通过不断推出代表技术先进性的整车产品,持续推动郑州汽车产业实现迭代升级。

汽车是郑州既有的优势产业,并在新技术浪潮下不断延伸长板;而一批郑州原有的传统产业,也走在转型升级的大路上。

比如被列为河南省千亿产业链之一的超硬材料产业。1963年,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正是在郑州三磨所研制而成;两年后,郑州三磨所又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制造金刚石的机器——六面顶压机,这都为中国超硬材料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六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郑州不断推进金刚石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中崛起了郑州华晶、郑州新亚、联合精密、四方达、中南杰特等一批超硬材料企业,并逐步形成以超硬材料制品为核心、以原材料和专用设备为基础、以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强产业链格局。

从汽车与超硬材料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郑州的产业经济发展一直紧跟技术进步的时代潮流,在“老产业”向“新产能”迭代的过程中,也为城市经济发展释放新动能,由此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产业涌向郑州。

2023年9月,郑州市发布《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元宇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同时联合部委、省财政部门及社会投资机构,建成500亿元专项基金,从政策“工具箱”层面对元宇宙产业提供重要助力。

据悉,接下来郑州市将持续推进元宇宙产业园及“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元谷”。

在高科技产业的布局中,不仅是元宇宙产业,郑州还定位于建成两座高新科技的代表城市,分别是“量子之城”和“算力之城”。

为建设“量子之城”,郑州力争3年内引进孵化超40家量子及上下游企业,建成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为打造“算力之城”,郑州还将优化算力算法和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项目建成投用。

在未来,郑州市在推进原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进一步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产业,全力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有序做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简言之,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令人汗颜”,一座城市的产业经济规划要做好应对,郑州市正是定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不疾不徐地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于原有传统产业,郑州市做好“新旧产能与技术”的转换、迭代,并且利用产业升级所释放的经济活力,引领和推动未来超新产业的加速发展,坚持以技术升级为总方向、以蓬勃产业经济为总战略,真正实现城市经济动能的迭代。

更进一步,郑州将强化实现产业经济的“有机生态”。

3

生态

一座极具产业经济活力的“生态”之城,应该是什么模样?

我想,这座生态之城应该在政策层面开放丰富的“工具箱”,不断给予产业以政策红利的支持;应该从产学研角度构建产业与科研的高度协同;应该对外来人口和代表企业更有吸引力;应该是多产业并举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优势显著的城市。

郑州,正是这样一座生态之城。

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首先离不开政策支柱。在前述针对汽车、元宇宙等各产业的具体政策支持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目前郑州市设立的各类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高达千亿,投资260余个项目,即从实际层面对企业提供政府基金的支持。

不仅如此,近年来围绕郑州都市圈的发展,郑州市从交通体系、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及能源保证一体化等多方面提出各项规划,旨在从民生、从经济、从产业等各个层面,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为各产业发展吃下“定心丸”。

当人民过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愿意在一座城市工作、生活,这座城市对品牌、对消费的向心力就会越来越强,而在顶层政策支持与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断作用下,这座城市的产业生态必将进入良性循环。

《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来看,到2027年,郑州都市圈计划培育形成2至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至2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3至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郑州为中心城市向东西南北延伸发展,各大主要产业带同时都在加速落地,比如向东的郑开汽车产业带,向西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等等。

显然,作为产业“生态之城”的郑州,不仅有内生的向心力,更有主体向外发展的极强延伸性。

最关键的,郑州未来将夯实建立“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据更是直观反映出郑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冉冉升起。2024年一季度,郑州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0%。同时,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3%、16.9%。

能前瞻性地布局、发展关乎未来科技定义的高新产业,又能接轨原有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增量。比如近年来,郑州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2023年,郑州市建成107个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232亿元;5G基站总数近5万座,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

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城市的产业经济生态也仿佛一个有机循环、更迭的体系,从一叶草一棵树开始,不断吸收养分、产出氧气,再到成为一片茂密的森林。

从经济大指标来看,2023年郑州的经济增速在9大国家中心城市、万亿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而落到实处仍然是做好经济生态发展的“环境工程”,让产业经济更加主动地向上生长。

大道至简,产业生态之城的发展就是从做好一个产业的聚集布局和代表企业的引进,再到发挥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虹吸效应。郑州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为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走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生态新道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