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郑煤机集团A股证券简称正式由“郑煤机”变更为“中创智领”,证券代码“601717”保持不变。根据此前郑煤机发布的公告,郑煤机集团将更名为中创智领(郑州)工业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7月7日,完成了公司名称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这一更名事件不仅标志着这家拥有60余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完成了身份重塑,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下的转型轨迹。1郑煤机集团的更名绝非简单的品牌标识更换,而是企业发展战略根本性重构的外在表现。根据郑煤机官方公告,此次更名,基于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首先,公司业务结构已发生变化,传统煤矿机械业务占比降至50%以下,而汽车零部件、工业智能和投资等新兴业务已成为营收主力;其次,产品体系全面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原有名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已无法准确涵盖当前业务范围;最后,新名称“中创智领”承载着“中国创造、智能引领”的战略愿景,与公司打造国际化高端装备集团的目标高度契合。从工商登记信息来看,这一更名过程酝酿已久。早在今年4月28日,郑煤机就发布公告披露更名意向,同步启动内部煤机业务重组计划,将煤机板块作为子集团独立运营,保留“郑煤机”作为专业子品牌。这种“母集团战略升级+子品牌专业深耕”的双轨模式,既确保了传统业务优势不流失,又为多元化发展扫清了组织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英文名称同步变更为“ZMJ Group Company Limited”,去除了地域和行业限定词,彰显国际化竞争力。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郑煤机通过名称重塑传递战略转向信号,既是对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主动求变。可以明确的是,中创智领的战略蓝图已清晰呈现:通过煤矿机械、汽车零部件、工业智能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构建智能化工业技术生态体系。煤机板块继续巩固全球液压支架领导地位;汽车零部件板块以亚新科、索恩格等品牌深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工业智能板块则以恒达智控、数耘等品牌聚焦矿山、工厂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2实际上,上市公司更名并非罕见现象。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超60家A股公司完成或启动名称变更工作,其中超30家公司涉及证券简称调整。河南省民营企业协会通过对资本市场更名案例的系统梳理,可将上市公司更名动因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每种类型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战略考量与企业处境。首先是战略转型。?战略转型类更名?在近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集中在传统行业向新兴领域转型的企业中。除郑煤机外,莲花健康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公司2016年首次从“莲花味精”更名为“莲花健康”,向大健康领域拓展;2024年再次更名为“莲花控股”,进军智能算力和AI技术领域,形成“调味品+大健康+科技创新”的多元业务矩阵。类似案例还有湘油泵更名为美湖股份,突出智能制造属性;玉马遮阳更名为玉马科技,强化技术驱动形象。这类更名的共同特点是企业主营业务已发生实质性转变,更名是对业务重构的确认与宣示。据不完全统计,近期A股更名企业中,超过60%来自制造业,且超半数选择在名称中加入“科技”“智能”等热词,反映出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的集体路径。其次是业务拓展。?业务拓展类更名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原有名称无法涵盖新增业务范围,二是取消地域限制。格力地产更名为“珠免集团”就是前者的典型案例,通过突出免税牌照优势实现差异化定位。有专家指出,当新增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时,更名就具有了财务合理性。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机构对此类更名设有明确门槛。《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规定,若新业务收入占比低于30%,需额外披露合理性说明和风险提示。这有效遏制了无实质业务支撑的“蹭热点”行为,促使企业更名决策更加审慎。后者更名的典型案例是宇通客车。宇通客车原本名称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年发展中,宇通客车已稳稳占据国内客车市场头把交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稳步提升。随着宇通全球布局的持续深入,带有地域限制的“郑州”二字对其业务拓展形成一定阻碍。于是公司在2021年正式将名称变更为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去掉“郑州”,让公司名称更具普适性,契合其国际化发展战略,助力宇通在全球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更好地拓展业务版图。第三是?品牌重塑。?品牌重塑类更名?通常基于形象升级或负面修复的考虑。力帆科技更名为“千里科技”就是试图摆脱破产重整的负面记忆;辣条企业卫龙更名为“卫龙美味”则是在塑造国际化食品品牌定位。第四是?并购重组。?并购重组类更名?通常发生在控股权变更或重大资产重组后。2025年1月,中钢期货更名为华宝期货,反映华宝集团入主后的品牌整合;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后更名为“国联民生”,打造综合性投行品牌。这类更名既是新股东战略意图的宣示,也是消除市场混淆的必要措施。第五是?估值管理。估值管理类更名?则存在较大争议。典型案例是岩石股份(原匹凸匹)多次更名追逐市场热点,以及部分ST公司通过更名“去风险化”。虽然这类更名可能在短期内推高股价,但长期来看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更名往往导致“A字杀跌”。证监会已加强对“蹭热点式更名”的审查,要求企业提供业务变更的实质性证据。3郑煤机更名为中创智领的案例,为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透过这一事件及其背后数百家上市公司更名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给很多企业带来启示。一是,更名的本质是战略重构而非简单的名称变化。分析显示,成功的更名案例都有共同特征:更名是企业深度战略调整的自然结果,而非孤立的品牌行为。谷歌更名Alphabet背后是业务架构全面重组;今日头条更名字节跳动是为多元化发展铺路;郑煤机更名中创智领则以业务结构实质性变化为前提(非煤业务收入占比超50%)。这些企业遵循的是"战略先行-业务验证-名称确认"的理性路径。相反,失败案例多遵循"概念炒作-名称变更-业务拼凑"的投机路径,如匹凸匹更名时仅获得P2P域名授权却无实际业务准备。这一对比强烈提示:名称可以一夜更改,但战略重构需要长期耕耘。上市公司应把90%的精力放在战略制定和业务实施上,名称变更只是最后一步的形式确认。?二是,制造业更名潮折射产业升级的深层变革?。2025年A股更名企业中,制造业占比高达62.5%,且普遍在名称中加入“科技”“智能”等元素。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概念炒作,而应看到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集体努力。郑煤机、湘油泵、玉马遮阳等传统制造企业的更名,都伴随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和技术成果实质性产出。这种“名称重塑+技术攻坚+市场开拓”的系统性转型,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正确路径。?三是,监管与市场的双重约束促使更名回归理性?。随着证监会和交易所完善更名监管规则,以及投资者识别能力的提升,A股市场已初步形成"实质重于形式"的更名评价体系。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更名公司需详细披露业务相关性,如韦尔股份更名豪威集团时,特别说明图像传感器业务收入占比达74.76%;二是“蹭热点”式更名难以获得市场持续认可,2025年多只更名股在短期上涨后快速回落;三是监管机构对异常更名的问询频次和深度明显增加。这种环境倒逼上市公司更名决策更加审慎,资源更多投向实质性业务创新而非品牌包装。?四是,传统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名实相副"的系统方案?。对于众多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企业,郑煤机案例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框架:在业务层面,采取“传统业务专业化+新兴业务平台化”的架构,既保持既有优势又拓展增长空间;在品牌层面,实施“母品牌战略化+子品牌专业化”的矩阵,实现品牌资产平稳过渡;在管理层面,推动组织机制、人才结构、研发体系的配套变革,为战略转型提供支撑。这套系统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更名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需要有庞大的战略体系作为支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上市公司更名现象将继续演化,但基本规律不会改变:在产业变革加速和监管持续完善的双重作用下,更名将更加紧密地服务于企业实质战略,而非短期市场效应;“名称溢价”将更多来自真实的创新能力而非概念包装;投资者也将更加理性地辨别更名背后的实质内容。对于中创智领这样的转型企业,更名只是新征程的起点,实现"中国创造、智能引领"的愿景,最终取决于技术突破、市场开拓和人才聚集等硬实力建设。资本市场会持续关注:这个脱胎于传统煤机企业的新生集团,正在真正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技术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