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南内乡县的一个猪圈里,秦英林夫妇盯着22头瑟瑟发抖的仔猪,内心充满忐忑——他们不会想到,33年后这群猪的后代将拱开一家年入百亿的商业帝国大门。
*图片源自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而今年上半年,这家企业预告净利润102亿至107亿元,同比激增超11倍。
半年破百亿,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这么说吧,在我会统计的全省民营上市企业利润50强名单中,仅有三家利润破百亿,分别是牧原股份、洛阳钼业以及万洲国际。
这还是全年的利润统计,可想而知上半年净利润预达102亿的含金量。
对比同行,新希望在2025年上半年平均猪价同比降低的情况下,实现同比扭亏,预计盈利在6.8亿~7.8亿之间。
*图片源自中新经纬
其他像正邦科技,净利润在1.9亿~2.1亿元,同比增249%~265%;天邦食品净利润3.5亿~3.7亿元(同比降56%~58%),但扣非净利润扭亏。
在生猪价格同比不升反降的背景下,牧原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去年近六成的盈利,其业绩爆发式增长的秘密究竟何在?
1982年,高中生秦英林鼓动父亲用全家积蓄800元购入20头猪崽,却因防疫知识匮乏遭遇猪瘟,仅1头存活,血亏2000元——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农民数年收入。
高考时,秦英林拒绝保送河南大学,坚持报考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带着雪耻之心钻研养猪技术,还在此结识兽医专业的妻子钱瑛,两人立下“共同养猪”的誓言。
1992年,在国营食品公司工作3年后,秦英林携妻辞职回乡。借遍亲友凑足3万元,夫妇二人亲自搬砖砌墙、架电线打井,建起首个家庭式猪场。1993年6月22日引进22头猪崽,却再度因瘟疫死光。
第三次购猪后,秦英林日夜蹲守猪圈:亲手帮猪通便、记录每头猪的体温食欲。为节省成本,他设计出“双曲砖拱结构”猪舍,造价降30%,成为牧原第一代技术专利。
1995年伪狂犬病暴发,秦英林紧急求助科研所,冒险使用实验疫苗救活数千头猪。此后他自建兽医实验室,并创新低豆粕饲料配方,将养殖成本压至行业60%。
1997年,牧原生猪年出栏突破1万头;2000年成立牧原养殖公司时,资产已达400万元。技术驱动下,秦英林被央视称为“学士猪倌”,温家宝总理更赞其“把猪出口到国外,为国争光”。
而在今年7月9日,牧原股份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至10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29.97%至1190.26%。
这一数字已接近公司去年全年170亿-180亿元净利润的60%,更不用说去年全年业绩本身已同比增长五倍。
*图片源自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粗略计算,牧原每日营收约 5600 万元,平均每秒便能进账 648 元利润。
33年前,秦英林在猪圈墙上写下《拜猪文》:“生命的真谛不在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多少…” 如今,牧原的猪不仅“给”出了半年百亿利润,更“给”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奇幻样本。
据了解,今年1-6月,牧原共销售生猪4690.9万头,其中商品猪3839.4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相比去年同期3238.8万头的总销量,出栏量增长近45%,仅6月单月就销售生猪701.9万头,创下年内新高。
牧原股份业绩增长更关键的原因是成本端的突破。
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公斤持续下降,到6月已降至12.1元/公斤以下。相比去年同期14元/公斤以上的成本水平,每公斤降低近2元。
在生猪行业,成本每降低一元都意味着巨大竞争优势。按牧原上半年超过3800万头的商品猪出栏量计算,仅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增益就达数十亿元。
牧原的成本控制能力在行业内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与同行业企业对比可见分晓。
同为行业龙头的温氏股份,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2元-12.2元/公斤,与牧原基本持平。新希望则设定了2025年将优秀场线成本降至12元/公斤以下的目标,而牧原在年中就实现了这一水平。
但其他上市猪企的成本控制明显落后:天邦食品、天康生物、华统股份今年5月养殖成本均超过13元/公斤,其中华统股份达到13.7元/公斤。因供港销售价格较高的东瑞股份,4月份育肥猪完全成本更高达14.8元/公斤。
成本差异直接转化为盈利能力的巨大鸿沟。以5月行业数据测算,牧原单位盈利约为2.3元/公斤,毛利率达15.8%;而华统股份单位盈利仅0.8元/公斤,毛利率5.5%,相差超过10个百分点。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近期透露的内部目标更显雄心:“牧原内部在提每公斤9.5元和每公斤9.8元的目标,‘10元/公斤时代’不会遥远。”
*图片源自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支撑牧原成本持续下探的,是其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战略转型。2018-2020年高速发展阶段后,牧原2021年及时调整战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牧原股份已由高成长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部管理不断精进,养殖成本有望持续领先行业。”长江证券在研报中如此评价。
牧原对行业周期的判断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公司认为未来猪周期将呈现 “弱周期、窄波动、慢变化”特征。长期看,生猪产能和价格将维持相对平稳。在这一预判下,牧原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聚焦于“提质重于扩量”。
牧原的爆发式增长,实则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从“散户混战”到“技术竞赛”转型的缩影。
一是成本战成为企业生存底线。
2025年头部猪企的“成本军备竞赛”白热化,温氏目标12元/公斤、新希望冲刺12元以下,而牧原已提出“9.5元/公斤”的内部目标。
这种竞争倒逼行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落后产能加速出清——5月数据显示,华统股份(13.7元/公斤)、东瑞股份(14.8元/公斤)等企业的盈利空间已被严重挤压。
二是需要智能化重构生产关系。
牧原的220万套物联网设备、日均超10亿条数据的采集能力,已将养殖变成“数据驱动的精密制造”:
智能环控系统使猪舍温度误差不超过±1℃,育肥猪出栏日龄缩短至160天(行业平均175天);视觉估重系统替代人工,效率提升20倍。这种“机器换人”的转型,正在改写农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标签。
*图片源自新华社
三是利用国际化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当国内产能趋于饱和,牧原通过港股上市募资布局海外:在越南输出“养猪解决方案”,计划3年内将智能化设备打入东南亚市场。
这种“轻资产出海”模式,既规避了海外重资产风险,又将国内验证成功的技术转化为全球竞争力——其全球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的2.6%升至2024年的5.6%,成为全球最大生猪养殖企业。
完成国内产能布局后,牧原的视野已投向全球。今年初启动的港股发行计划,已于5月27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现阶段公司现金流充裕,融资并非主要驱动力,而是面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开展海外业务,进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牧原相关人士表示。
从22头猪崽到半年百亿利润,牧原的实践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框架:
首先是成本控制的终极逻辑——
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
牧原证明,农业的利润不在“养得多”,而在“养得好”。其成本优势来自三个闭环:
一是生产闭环。育种-饲料-养殖-屠宰全链自控,避免中间环节溢价;
二是数据闭环。猪只生长数据实时反馈,动态优化饲料配方与养殖密度;
三是技术闭环。实验室成果,如合成氨基酸,直接转化为生产线降本,研发投入“即投即赚”。
其次是周期应对的战略韧性——
在“逆周期”中筑壁垒 。
行业低谷期(2023年亏损42.63亿元),牧原未停步于“止血”,而是加码育种产能;政策调控期(2025年发改委限产),它通过“增仔猪、控体重”优化出栏结构。这种“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定力,使其在每一轮周期波动后都能扩大市场份额。
最后是农业升级的底层密码——
把“土产业”做成“高科技”
当牧原的除臭风机吹出洁净空气、巡检机器人替代兽医巡诊、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滋养万亩良田时,农业已不再是“看天吃饭”的粗放产业,而是融合生物科技、物联网、合成生物学的“新赛道”。
从河南乡村到香港联交所,从22头猪崽到全球5.6%市占率,或许正如秦英林所言:“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END.
从深耕生猪产业筑牢民生根基,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再到用责任担当反哺乡村振兴,牧原股份将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紧密相融,无疑是豫企发展中最值得学习的榜样。
下一步,我会将积极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活动,搭建互学互鉴平台,推动更多豫企汲取成长智慧,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