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河南省民营企业金秋创新大会现场,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秦军以一组组数字拉开了他的《文化筑基 创造价值 服务社会》分享序幕。
7160万头年出栏量、1252万吨屠宰量、1429亿元营收、覆盖24省219县的产业版图……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牧原“养猪事业”背后坚守的价值观与温度。以下内容由河南省民营企业协会根据其分享实录整理:
这些猪最后要变成肉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我们要用生命守护品质。
差不多在2000年前后,中国很多养猪行业使用瘦肉精,使用瘦肉精就是猪的卖相好、售价高。
但是(牧原)董事长规定牧原的猪不可以用瘦肉精,使得牧原的猪在销售的时候价格上要吃一些亏,一年要少收入几百万,当时甚至还有一些客户给销售经理出主意说我给你提供瘦肉精,你喂了之后卖,在这一点上董事长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谁用瘦肉精就开除谁,坚决不用。
因为牧原人虽然生产的是猪,董事长说这些猪最后要变成肉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我们要用生命守护品质。
那个最艰难的时期过去之后,通过种猪育种、技术研发、猪肉品质的提升,我们在不用瘦肉精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猪肉品质的溢价,获得客户的认可。
所以,我们在和一家食品企业谈合作的时候非常快就达成了合作。
没有钱可以靠双手赚回来,但一旦没有了诚信,丢掉了良心就再也挣不回来了。
2004年当时我们主要的贷款行是农业银行,它有一个关于打包处置贷款的政策,有一些银行领导说牧原的贷款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
2004年的时候企业规模还非常小,当时说养了这么当年猪,挣的利润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钱,那到底还不还?
董事长在一次高管会议上说一定得还,因为没有钱可以靠双手赚回来,但一旦没有了诚信,丢掉了良心就再也挣不回来了。
所以,当时在公司规模非常小,资金经营比较紧张的时候,仍然顶着压力一点一点还银行贷款,甚至在银行办手续的时候有些银行领导不太理解。
做了这件事之后最后赢得了什么?
在国家推出农业养猪方面新贷款的时候,我们赢得了包括农业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大力支持。
在一些创新类的贷款上,比如生猪抵押贷款都是率先在牧原实现落地,包括我们在2009年引入了IFC,他们入股牧原一千万美元。
最核心的理由是他们当时判断牧原是一家非常讲诚信的企业,这些社会资本的注入为推动公司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我死了,请立一块碑,写着“因收芽麦而死”。
2009年因为干旱导致很多小麦减产,当时政府很着急,就问谁愿意收购?
牧原说愿意收购,当时发芽的麦子连麸皮都不如,董事长说我们按正常小麦的价格收。
当时牧原收小麦花了1.6亿元,这1.6亿元已经超过了我们当年一年的净利润,当时顶着压力收了七万吨的芽麦。
由于收芽麦这件事非常轰动,当时不光是河南的农民,连湖北的农民都到河南来卖麦子。
在决定收芽麦的内部会上,好几个公司高管提出反对,当时董事长力排众议,他说如果这次失败了,企业倒闭了,我死了,请立一块碑,写着“因收芽麦而死”。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还是赢得了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政府帮助我们协调仓储,使得我们顺利收了7万吨芽麦。
而且事后我们发现当时农民交过来的麦子没有那么差,农民其实把最差的麦子留在家里,把他们相对好一点的麦子交过来。
企业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认可、社会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觉得企业最基础的价值是利润。
对于牧原这样的养猪企业来说就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就是养猪生产的效率、饲料报酬、人工效率、能源、土地等等。
企业的利润依靠什么实现?
就是通过客户,客户认可你,客户给你付费,你才能实现利润。
所以,在企业经营中实现内部价值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客户实现利益实际上是实现利润的基础。
客户希望什么?希望价格低、品质好、美味、健康,我们帮客户实现了这些价值,自然客户的信任和回报会帮企业实现经济价值。
外部价值导向才是有效的,公益即私利。
企业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认可、社会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不光是为利润而存在,一个企业需要长远地生存下去,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然要跟很多方面打交道。
所以,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讲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包括我们对社会进步有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商业文明方面,在现阶段提倡的共同富裕方面,利益相关方、动物友好方面,这些都是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好地为利益相关方、为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
秦军说:“牧原对好的种猪定义不是生产效率有多高,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猪肉,我们就培育什么样的种猪,一直是以市场导向来指导我们的育种工作。”
这或许正是民营企业最动人的力量,在商业逻辑中浇筑善意,在规模扩张中坚守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