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宁高宁解读:全球变局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新动态
宁高宁解读:全球变局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25-11-113

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企业发展


企业的能力

就是创新


宁高宁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

董事长


10月28日,在河南省民营企业金秋创新大会上,著名企业家宁高宁以《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企业发展》为题,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以下内容由河南省民营企业协会根据其分享实录整理:

大会由仰韶彩陶坊天时20总冠名


中国强大的势能和国运存在,而且越来越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时间,中国发展的过程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这个信心不单单是对我们经济的规模有信心,中国强大的势能和国运存在,而且越来越强。


第一个是97—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大家觉得世界末日了。


那个时候,中国竟然成为世界贸易货币最稳定的主体,成为世界贸易交易的中心、货币稳定的中心、投资稳定的中心,而且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之后的二三十年给中国带来了很强大的贸易机会。


第二个是911,当时世界全都变了,股市也跌了,债券也跌了,市值蒸发了很多。


那个时候中国得到了一个很宽松的国际环境,他们都要来反恐,中国也是一个反恐的力量,突然之间中国变成了一种反恐力量的伙伴。


同时,大量外资认为中国是一个最安全、发展潜力最好的国家,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就是从2001年开始。


第三个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这是美国引起来的。


次级贷款都变成坏账,美国把银行都收成国有了,当时的财政部长鲍尔森要求九大金融集团每个人必须加入政府投资股份,否则的话整个金融界没有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崛起,变成世界工厂,后来是基建狂魔。


今天我们很多优质的工业制造基础都是在2008年形成,因为外部环境都是动荡的、不利的。


第四个是非典,这个动荡的经过给中国带来的一是供应链。


现在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成为全球特色,现在老外只要提供应链的韧性就是要躲开中国供应链,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不可靠,但其实中国的供应链是最强的。


中国人每次都找到了方法,找到了一种往前发展的动力,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要有信心呢?


有信心的人总是能找到一个方法,特别是中国人,没有信心的人只是抱怨。


中国人每次都找到了方法,找到了一种往前发展的动力,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虽然前面有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人得到了发展。


今天面对这种贸易局面,是不是说中国人就受到很大影响,未来发展的潜力就制约了?


可能会有一点,但不一定。


最近上海开外滩高峰论坛,我也去了,全球很多经济学家都去了,我请教了他们一个问题:


特朗普的政策会使得美国每年收上万亿美元的税,而美国可以不通胀吗?


美国继续和全世界保持一个正常的贸易关系,这个政策会使得美国产业搬回美国吗?


会使得美国的制造业重新崛起吗,会使得美元继续坚挺吗?


整个经营目标能完成吗?


我觉得没有人有答案,现在看起来这个贸易政策有可能变成一个不了了之的笑话,当然我们可能有点过于极端或者下结论太早。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过于悲观。

没有伟大的企业就没有伟大的国家。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今天所积累的就是一个伟大群体的崛起。


没有土地就没有企业。


土地作为交易,劳动力市场、人口、教育,甚至叫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到资本市场的开放,到技术的引进、技术的发明、技术的驱动、技术的创新,到巨大的市场,统一市场、WTO世界工厂,到制度,私有产权、企业家群体、社会形态,40年以后中国最有力的群体就是中国的企业家群体。


国家就是一个企业的国家,城市就是一个企业的城市,省就是一个企业的省,每天都讲GDP,每天都讲劳动收入,怎么样完成呢?


就是企业,没有伟大的企业就没有伟大的国家,对于社会来讲要逐步有这个认识。


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达到了70%多,很接近了,后来慢慢又回来了,中国五百强企业的数目慢慢比美国少的时候,中国经济和美国的差距慢慢也拉大了,从世界GDP增长比例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曾几何时,我觉得中国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技术型国家。

中国也有很大的进步。


2014年—2024年中国市值前五百的公司是怎么组成的?


14年的时候金融、能源、消费、地产是主要的,24年的时候信息科技、消费、工业制造、医疗、能源、地产。


我们说中国第一就是喝酒,茅台第一,第二个就是银行,第三个就是地产。


今天信息技术这个产业是我们最大的行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转变。


曾几何时,我觉得中国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技术型国家,今天中国竟然变成了这样的国家,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家推动的创新和改革。


各文明之间都会找到一条能够和谐或能够共生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企业家面临什么挑战呢?充满不确定性和并不友善的国际环境。


我感觉中国和西方世界是一个比赛,是一个赛跑,这个赛跑的时间要经过二三十年,来看一看最终是谁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


可能这种情况之下,等到有一天中国的GDP也好,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中国的创新技术水平基本上能够追平美国。


当然,现在我们的人均GDP和它还差五倍,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是,这时候就会有一个态度的变化,不光是实力的变化,各文明之间就会找到一条能够和谐或能够共生的变化。


今天大家还没有找到,还有斗争,这个最终要靠实力和足够的文化交流。


“我们不仅仅看重中国经济,也要看重中国人经济。”

科技研发成为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发展模式,而且是未来最有生命力,最有动力的东西。


然后是产业升级、出海走出去。


我发现(现在)中国的企业很有意思,几乎没有企业不说走出去的。我估计未来十年,中国的企业可能都会变成国际化的企业。


现在美国、欧洲企业来中国的都是大企业来搞个分公司,中国企业不是,创业就在国外。


最近王文涛部长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里面有一句话,说我们不仅仅看重中国经济,也要看重中国人经济,中国企业可能会发生一个未来模式,这个模式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地缘政治,第二是国内竞争比较激烈,变成国内国外是一体的。


我在文莱看到一个炼油的企业,原来是一家浙江的企业,在文莱一个岛上炼油,文莱这个国家很小,只有30万人,政府很有钱,是最富的一个小国家。


那个浙江的企业去年买这个小岛买下来,政府花了五亿美元把桥给他修好,他雇了六百个当地人,依靠中国的技术、中国的管理、中国的市场,当然也有国外的市场,包括中国的设备,建了一个完全国外的企业,它避开了所有的税收、地缘政治和产地问题。


中国企业未来可能都是这样,都是有国内和国外互相联系的,你很难制裁它,它是国际化企业,也没离开中国,它继续为中国经济做贡献,真是遍地中国人,可能会创造新的模式。


没有创新我们什么都不是。

创新的挑战在于管理好这个过程,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创新都是有的。


关键是管理好这个过程,管理创新过程比创新自身一点都不简单,你没有创新不是你没有能力,是你没有管理好这个过程。


没有创新我们什么都不是,这个是门径管理,也是国际上一个通用方法,一步一步的门径管理,从市场需求、前期评估一步一步走过来,把这个过程导入企业里面去,企业就可以创新。


这个过程一定要当成日常不断重复的东西,最终你就会创造一些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这就是企业的未来。

整场分享,宁高宁以全球视野、历史纵深和实战经验,为河南民营企业家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迪,会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这场分享不仅是对全球变局的深刻解读,更是对河南民营企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