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视角下,短期看现象,中期看结构,长期看趋势。
单一年度的百强企业榜单犹如一张静态照片,只能记录特定时刻的企业排名。而连续十年的榜单变化,则构成一部动态纪录片,清晰展现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层变迁与产业转型的真实轨迹。
从2015年到2025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河南企业百强榜单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时代嬗变。
这份记录着中原经济脊梁的榜单,既镌刻着传统产业的坚守与转型,也见证着新兴力量的崛起与突围。
从能源化工独霸天下到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从国企主导到民企突围,从区域集中到多点开花,百强企业的每一次排名波动、每一家新老交替,都是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注脚。
解码这份榜单的变化轨迹,不仅能看清河南企业的成长密码,更能读懂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与未来方向。
PART.01
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5年,河南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为12731亿元,gdp占比为36.44%,到2025年这一数字突破26350亿元,gdp占比为41.44%。
营收十年增长107%,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河南GDP的增速,表明龙头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持续提升。
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也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2015年,河南百强最后一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0.56亿元,而2025年最后一名河南新飞智家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达48.92亿元,十年间入围门槛提高了363%。
这一数据变化揭示出河南头部企业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资产规模的变化更为显著。
2015年,河南百强企业资产总额刚刚突破2万亿,到了2023年,河南百强企业资产总额突破5万亿大关,达到了58169.27亿元,涨幅接近200%。
到2025年,资产总额进一步增长至6.2万亿元,是2015年的3倍。这一数据标志着河南大企业资产扩张进入快车道,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
百亿级企业群体的扩容是另一大亮点。
2015年,百亿企业仅为26家,到了2023年,百亿企业增至66家。2025年,虽然百亿企业回落至62家,但其收入占比仍高达90%。
这表明河南百强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日益提升。特别是五百亿级企业从2015年的3家增加到2025年的12家,显示出头部企业集群的快速成长。
盈利能力的增强也十分明显。
2015年,百强企业利润总额仅为277.57亿元,而到2025年,利润总额达到1433.30亿元,增幅高达416%,显示出企业质量效益的持续改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属不易。
从行业利润分布看,制造业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2025年,制造业百强利润总额达11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5.49%,远超百强企业平均水平。
盈利质量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
高附加值产业占比提升,拉动整体盈利水平;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
三是管理效率提升
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精益管理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这表明河南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PART.02
前十强企业作为河南企业的天花板,其排名变化和成员更迭最能反映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
十年间,河南百强前十强经历了多次洗牌,传统能源龙头地位松动,新兴产业龙头强势崛起,行业分布从单一集中走向多元均衡。
2015年,前十强中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占据绝对主导,仅能源化工企业就占据4席,分别是河南能源、平煤神马、中原油田和洛阳石化。
其中,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和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长期占据前两名,营收均超1400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
到2025年,前十强企业中能源化工企业仅剩2席,分别是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集团,且排名均有所下滑。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和多元化龙头企业,洛阳栾川钼业集团从2016年的第63名跃升至2024、2025连续2年的第1名。
与此同时,牧原实业从2016年的第75位升至2025年的第3位,打破了能源企业长期垄断前三的格局。
十年间,河南百强前十强的成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6年的前十强企业中,到2025年仍留在前十强的仅有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集团、中建七局3家,其余7家均被新企业取代。
新入围前十强的企业涵盖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钢铁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
特别是双汇发展在2024年重返前十,位列第10位,2025年保持第10位,显示出消费品行业在河南经济中的重要性提升。
前十强企业的成长路径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转型成功的企业持续领跑,转型滞后的企业则逐渐掉队。
河南能源作为2016年的榜首企业,由于受传统能源行业下行压力影响,转型步伐相对缓慢,2025年排名下滑至第5名,今年甚至被平煤神马兼并重组。
而洛阳钼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和多元化经营,从单一的钼矿开采企业转型为集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营收从2016年的41.97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130.29亿元,增长50倍,成功登顶。
牧原实业集团的崛起则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规模化养殖、智能化管理和全产业链布局,营收从2016年的30.03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428.7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到147.79亿,成为河南企业中盈利最好的企业。
PART.03
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中国企与民企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企主导到民企突围,再到国企民企双轮驱动,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016年,河南百强中国有、国有控股为50家,民营企业为43家。
其中,前十大企业国有企业占7家,民营企业仅3家,国企的主导地位无可撼动。到202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降至46家,占比43%;民营企业跃升至54家。数量和营收占比均实现大幅提升,成为推动百强企业增长的新引擎。
不过,前十大企业国企占6家,民营占4家,国企的影响力依然稳固,尤其是在能源、基础设施、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国企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企的崛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等领域。
制造业领域,洛阳钼业、明泰铝业、龙佰集团等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长为行业龙头;
现代农业领域,牧原集团、双汇发展、心连心等企业构建了全产业链布局,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新兴产业领域,超聚变、致欧家居等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开拓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市场反应迅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领域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
同时,随着河南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此外,河南国企与民企的关系从竞争为主转向协同发展,融合共生的格局逐渐形成。
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风神汽车郑州分公司、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等国有企业负责整车制造,中原内配、南阳淅减等民营企业则提供零部件配套,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协同体系。
PART.04
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集中分布,逐渐向全省各地扩散,形成了“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反映了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始终是河南百强企业的集聚高地,且核心地位持续强化。
2016年,郑州共有30家企业入围百强;到2025年,郑州入围企业增至37家,数量和营收占比均实现大幅提升。
郑州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总部经济优势明显
河南能源、宇通集团等众多龙头企业将总部设在郑州,享受省会城市的政策、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势;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
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了上下游企业集聚;
三是创新资源集中
郑州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5年,郑州入围百强的企业中,营收超1000亿元的有3家,占全省千亿企业总数的50%;超100亿元的有28家,占全省百亿企业的45%,成为河南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除郑州外,洛阳、新乡、南阳等地的百强企业数量也保持稳定,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5年,洛阳有10家企业入围百强,2025年,洛阳入围企业增至11家,其中洛阳钼业等企业成长为全国行业龙头。
此外,安阳、济源等城市的百强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安阳的利源集团、济源的万洋冶炼、济源钢铁等企业均成长为百亿级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作为河南制造业强市,许昌最近几年显得有些落寞,2015年有5家企业入围百强,到了2025年仅有2家上榜。
此外,随着河南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显著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
拉近了各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是产业转移的推进
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向周边县域和省辖市转移,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的倾斜
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县域经济和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PART.05
企业的更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老企业退出、新企业入围成为常态,反映了河南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发展的动态变化。
2015年的河南百强企业中,到2025年仍留在百强榜单中的仅有36家,有64家企业退出了百强榜单,同时有64家新企业入围,更迭速度显著加快。
退出百强榜单的63家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传统能源化工企业18家,占退出总数的28.6%;传统制造业企业23家,占36.5%。
这一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河南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传统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转型压力,而新兴企业则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退出原因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规模增长缓慢,被新兴企业超越;
二是转型滞后
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企业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逐渐被市场淘汰;
三是经营不善
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债务危机等原因,陷入经营困境,规模萎缩,退出百强。例如,2016年入围百强的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债务危机等原因,后续逐渐退出了百强榜单;
四是企业因为自身原因,不再填报信息参评。
与退出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不同,新入围百强的64家企业中,发展模式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是技术创新驱动
超聚变等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
二是模式创新引领
致欧家居、海一云商等企业通过互联网+模式,整合行业资源,重构商业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是产业链延伸
牧原集团、双汇发展等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企业更迭带来的“鲶鱼效应”,也促使留在榜单中的企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百强企业群体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
PART.06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能源化工主导,逐渐向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多元协同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明。传统能源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是河南经济的传统支柱,也是2015年百强企业的主导产业。
2015年,传统产业企业占比接近一半,占据主导地位。到2025年,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和占比均大幅下降。
但传统产业并未消失,而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一是技术升级
济源钢铁等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产品升级
豫光金铅、金利金铅等企业从初级产品加工向高端产品制造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是产业链延伸
平煤神马等企业从单一的能源开采向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是河南经济的核心支柱,也是百强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2025年,河南制造业企业100强实现利润总额1115.97亿元,增长率45.49%;共拥有发明专利13063件,增幅为13.1%,参与制定标准3069件,其中国际标准131件,增幅为403.85%,创新动能不断提升;实现海外收入2238.32亿元,同比增长18.39%。
制造业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转移的机遇
河南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吸引了一批东部沿海制造业企业转移落户,带动了本地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的驱动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是政策支持的推动
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业强基工程等,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细分领域来看,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百强企业名单中,现代农业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实现快速增长。
上游涉及化肥生产等领域,中游涉及规模化养殖、种植等领域,下游涉及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例如,牧原集团从生猪养殖起步,逐渐延伸至饲料生产、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等领域,成为全产业链布局的典范;双汇发展从肉类加工起步,向上游延伸至生猪养殖,向下游延伸至终端销售,形成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
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成为百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商超、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
商超领域,涌现出了许昌“胖东来”等现象级服务品牌;
物流领域,郑州京东优凯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凭借强大的物流网络和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快速发展;
金融领域,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电子商务领域,河南中钢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欧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拓展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自身规模不断扩大,还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了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此外,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年间,河南百强企业中的新兴产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异军突起,成为未来增长的新引擎。
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电子信息领域,超聚变、紫光计算机等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
新能源领域,天能集团、多氟多等企业在锂电池、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了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领域,华兰生物、仲景宛西制药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PART.07
从2015到2025,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河南百强企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蝶变。
规模上,从1.27万亿元到2.63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结构上,从传统能源主导到多元产业协同,实现了质的飞跃;主体上,从国企主导到民企突围,实现了双轮驱动;区域上,从集中分布到多点开花,实现了协调发展。
这份榜单的变化,不仅是河南企业自身成长的缩影,更是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百强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河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河南企业将继续在转型的路上砥砺前行,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寻找新的坐标,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